客觀精華閱點

看不見的影響力

約拿·博格(Jonah Berger)

華頓商學院教你看清自己如何受影響,做最好的決定

4
14閱點
免費試用

我們常常以理性分析去解釋人們的行為,低估了「社會影響」一直在左右我們的選擇。作者透過數百次實驗、分析數千場競賽、檢視數百次購物行為來研究「社會影響力」科學,探討他人如何用難以察覺且意想不到的方式左右我們的行為。書中詳盡介紹了社會影響作用的主要面向,並提供許多應用在實務上例子。不論是提升工作表現、讓商品暢銷,或是讓數百萬人主動省電節能,只要能掌握這股隱形的力量,就有機會更有效率且更成功地達成目標,在工作與生活上獲取更大成就。

相關分類
《看不見的影響力》的封面 logo

看不見的影響力

共12 個精要閱點

閱點 1. 模仿是人類的天性,讓我們快速取得資訊

從眾的行為讓我們快速取得資訊,省時省力。早上起來不太確定要穿什麼衣服適應當天的天氣時,望一望街上的人如何穿,自己也穿差不多的好了;最暢銷的寵物飼料、最多人報名的學校,應該就是不錯的選擇;沒人停車的街道也可能是交通警察最多開罰單的地方。從眾讓我們不必事事親身體驗便能掌握一定程度可靠的資訊。

科學家發現人類和𤠣子腦部都有「鏡像神經元」,讓我們不需要特別學習,自然而然就會模仿。從演化上來看,它可能是為了促進學習而出現。單單是觀察別人的行為,我們自身腦袋的相關皮質區域便會活躍起來。例如看到別人笑,我們的腦袋就會啟動控制笑的皮質區域。

有一項實驗,研究人員把分別染上粉紅色及藍色顏料的玉米給兩組猴群吃,其中一組粉紅色的為正常味道,藍色的則加入難吃的苦味;另一組則相反,粉紅色的難吃,藍色的正常。當兩組猴子都學會避開難吃的玉米後,研究人員把染色的玉米拿走幾個月,等待新一代的小猴出生後再重新給牠們。結果發現雖然這些小猴寶寶以前未經驗過吃染色玉米,但牠們都會跟從猴媽媽的選擇,自動避開難吃的玉米。

家長的行為,就是孩子模仿對象。教導孩子適當的行為,身教比賞罰更為有效。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