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精華閱點

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

愛的語言

14
12閱點
粵21分 國18分
免費試用

《非暴力溝通》是由作者盧森堡博士創立的一套以「解決紛爭為目標」的溝通方法,最初應用在196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資助學校裏廢除種族隔離制度的項目,主要是在進行調解和溝通技巧的培訓。這套溝通方法,亦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任何範疇,對家庭、事業、以至調解糾紛,都能派上用場。1984年,盧森堡博士成立了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如今,有數百名經由非暴力溝通中心認證的培訓師,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非暴力溝通培訓。

相關分類
《非暴力溝通》的封面 logo
試聽簡介:

非暴力溝通

共10 個精要閱點

閱點 1. 「疏離溝通」是關係破裂的罪魁禍首

溝通是構建社會的基本元素。 要社會運作順暢,人們就必須要學懂有效的溝通方法。

可惜,不少人傾向使用作者稱之為「疏離溝通」的方法,包含了各種在人們之間建立高牆的語言。其中一種最常見的,就是「道德批判」。

只要覺得對方的行徑與我們的價值觀背道而馳,我們就會認定這些行為是錯誤的,繼而作出標籤、批評甚至辱罵。

試想想以下情景,一位女兒想要獨立而提出搬離父母的居所,父母可能會擔心女兒未能照顧好自己,甚至會有危險。可是假如父母的表達不當,把女兒標籤為自私,結果只會把雙方越拉越遠,令彼此感情受創。

NVC 提倡這對父母應該要花一點時間去思考自己的真正需要,再與女兒深情對話,在了解她的想法之餘,同時讓女兒知道父母的擔憂。運用善意的語言跟女兒商討,雙方的關係便能更親密,而不會愈走愈遠。

語言跟暴力有着直接的關係。科羅拉多大學心理學教授哈維 (O.J. Harvey) 曾對此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一個國家的語言中出現批判性詞語越多,發生暴力事件的機會也越高。原因是人們對好與壞的判斷,間接使「壞人應受到懲罰」的觀念得以強化,催生出「以暴易暴」的行事方式。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