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是否已經被資本主義完全取代?它是否等同於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從19世紀出現以來,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面貌,有中央集權的也有地方分權的,有由上而下的也有由下而上的,有國家主義的也有反國家主義的,有國際主義的也有民族主義的,有主張發展的也有主張環保的;不過無論哪一個派別,他們的共通之處都是在於批判資本主義帶來的不公,並以社會團結與平等作為核心價值觀。作者在本書為我們勾勒出社會主義的演變過程,並探討其兩大主流流派:社會民主主義與共產主義。
共10 個精要閱點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歐洲的工業革命帶動社會與經濟型態都市化與工業化,很多原本在農村工作的人,前往擁擠的城市,在資本家的工廠領著微薄的薪資。這種新型態的工作模式創造了諸多不平等,也醞釀了現代社會主義發展的背景。
此時出現了兩種思想流派,分別是「烏托邦社會主義者」與「無政府社會主義者」。他們試圖提出有別於往的社會架構,來追求社會平等。
烏托邦主義者相信藉由群體工作和生活,就可建立團結合作的社會。其中以聖西門、傅立葉與歐文的影響最大。他們批評了傳統社會在權力上的不平等,此外也批評宗教帶來的迷信與壓抑,以及資本主義那種自私的價值觀。他們崇尚以科學為基礎去促進社會進步。雖然歐洲各地曾經出現過一些從五百到一千五百人左右人口的合作公社,但都在十九世紀中葉末落。而後世的社會主義者普遍認為烏托邦主義者不切實際。
無政府主義則更進一步地反對國家的存在,其中以普魯東和巴枯寧最有影響力。普魯東反對任何形式的統治,他認為理想社會是讓小農獨立自足,維持簡單生活條件即可。巴枯寧則認為國家妨礙了個人自由。
閱讀更多1. 19世紀早期的烏托邦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試圖提出新的社會架構,成為日後社會主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