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波普

「六四」後的文化生態
查建英

《中國波普》的英文原著《China Pop》在1996年出版,2017年翻譯成為中文。本書描寫九十年代前期中國文化生態在後「六四」的政治陰影、市場化和商業化的衝擊下,種種演化與畸變。作者與不同的文化界人士交談,了解當時中國的流行文化世界與文化人的心態。書中描繪分析了當時中國的各種通俗文化,如電視劇、暢銷書、電影、色情產品等,分析其生產、消費與傳播。在此書中,作者嘗試從流行文化變遷的角度來捕捉當代中國變化的特色,揭示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與國民心理之間的關聯。

樣本內容
粵語
暫停
國語
暫停

 1. 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國的社會環境改變了當時的文化景觀,知識分子心態也有所轉變

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國共產黨意識到必須要改善民生,不然就會面臨下台的危機。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後,中國迎來了範圍更廣、尺度更大、速度更快的市場化改革。政府企圖透過改善人民生活來掩埋他們的政治訴求。赤裸裸的金錢慾望、不加掩飾的自私自利成為了市場化下中國社會的新常態,亦是西方社會心目中一個由極權政府和失控自由市場組合而成的怪胎。

當時的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遷,文化產業首當其衝,從業人員必須面對文化政治的無常變局與商業需求的考驗。原有的文化圈子分崩離析,他們的生存方式也變得面目全非,不得不在時代、生活和派別的夾縫中尋找平衡。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放棄理想,轉身投向功利主義的懷抱。如何在政治敏感的環境下製造出「合格」的文化產品,同時又能在市場中獲得大眾的青睞,成為了他們需要應付的難題。

同時經濟變革吸引了海外的投資者,為當時的文化生態增添了更多新元素。後天安門時代的文藝作品在商業化進程中誕生,偏重日常生活多於政治觀念,塑造了新一代只關注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對革命沒有興趣的中國人。

《中國波普》的內容要點:

我會學到什麼?「六四」陰影下中國流行文化生態的巨變

1. 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國的社會環境改變了當時的文化景觀,知識分子心態也有所轉變

2. 部分知識分子在市場經濟下為了迎合大眾品味,製作出全民熱捧的電視劇《渴望》

3. 中共執政後的城市規劃摧毀了北京城的古韻,然而民眾對此事表現淡漠

4. 體制內的建築師在政府的嚴密監管下塑造自己理想的城市景觀

5. 打破文藝禁錮的第五代導演在國際上取得聲譽,同時也不得不向大眾趣味妥協

6. 九十年代媒體與公營機構腐敗,前衛藝術在政治狹縫中從港台走出世界

7. 熱門文學小說《廢都》露骨的文字給保守的中國讀者帶來衝擊,再加上其中的政治隱喻使小說成為政治炸藥

8. 在大陸文化市場中尋找商機的香港商人掌握了與中國人做生意的方式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