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強納森·海德特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2012)探討道德決策的過程,指出道德判斷源於直覺而非邏輯思維。作者根據其於社會心理學方面的學識與二十五年從事創新研究的經驗,解釋道德觀如何既凝聚人心,也導致分裂,以及宗教與政治如何建立出擁抱相同的道德觀卻互相衝突的群體。

樣本內容

 2. 作出道德決策時,我們的直覺先行,推理隨後

吃人肉或與死去的雞交配有錯嗎?大多數人的直覺都會馬上認為兩者都有錯。

這種直覺總是驅動著我們的道德決策,這在還未有推理能力的嬰兒身上尤其明顯。有個實驗是這樣的:讓6至10個月大的嬰兒看木偶劇,其中一個木偶是善良的,另一個是小氣的。看完戲後,大多數嬰兒都會傾向於選擇「好」的木偶。這某程度上顯示出即使當事人沒有推理能力,道德觀亦能從直覺而生。

更甚的是,研究表明對大人來說,這些原初、由直覺引致的道德判斷比理性推理更為有力。一旦下了道德判斷,我們就會用推理來支持而非反對它。

在一項研究中,參加者被問及親兄妹之間發生性行為是對還是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直斥其非,但接著他們會被告知數個特立獨行的理性論點:事前有採取避孕措施,整件事是秘密進行的,而且兩人也非常享受,所以沒有人受到傷害。然而,聽畢這些論點,大部分參加者還是堅持最初的判決,證明第一直覺比理性推理來得有力。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的內容要點:

1. 我們的道德判斷源於情感,而非推理

2. 作出道德決策時,我們的直覺先行,推理隨後

3. 個人利益及對名聲的考慮大大影響道德推理的過程

4. 儘管不同文化各有其道德利益,卻有著相同的道德基礎

5. 說到道德,那些活在西方、受教育、工業化、富裕和民主文化下的人民才是異常的

6. 演化讓我們變得既自私又無私

7. 人類在團體中的群體及團結意識,能夠透過「蜂巢開關」加強

8. 宗教能締造團結、無私及有道德的群體

9. 游說選民時,保守派可以比自由派訴諸更廣闊的道德基礎

10. 公共政策正受兩極化威脅;自由派及保守派均應各司其職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