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倫理

牛津通識讀本
托尼·霍普

《牛津通識讀本:醫學倫理》(Medical Ethics,2016)是一本通識讀本,作者收集和整理了許多生動的醫學倫理案例,並就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邏輯嚴密的論証。安樂死是否道德?如何平等分配有限的醫療資源?在貧困國家進行安慰劑實驗是道德的嗎?基因檢測資料對誰才能公開?精神病患者應被強制收治嗎?這些發人深省的問題讓人陷入道德的掙扎,在這本書中讀者可以找到開啟答案之門的鑰匙。

樣本內容

 1. 關於安樂死的道德爭議,患者應有權利選擇死亡來結束痛苦

安樂死的爭議核心在於實施安樂死違背了一條最受尊崇的道德戒律:「不可謀害人命」。不過在某些條件下,實施安樂死卻又符合另外兩條醫學倫理基本原則,分別是尊重患者自主權和保障患者的最大利益。安樂死可以是主動的,亦可以是者被動的。大多數重視個人自由的國家都容許有行為能力的成人拒絕任何治療,即使該治療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既然患者可以拒絕治療,自然地他們便應該要有主動選擇安樂死的權利。除了主動安樂死,現時被動安樂死已經被廣泛接受,並已受到英國法律保護。正如上文提到,接受被動安樂死有兩個基本條件:第一,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第二,與患者的意願一致。這兩個條件中的任何一條都是支持被動安樂死的充分條件。例如一位患有不治之症的患者只能存活一兩天了,假如她接受積極治療,她便可以多存活幾星期,不過該患者的肺部感染會導致她呼吸困難,感到極度痛苦,生活質量將會變得非常惡劣。在這種情況下,所有護理患者的人通常都會同意,讓患者接受安樂死比接受延長生命的治療更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有人認為「安樂死和殺人無異並且是原則上錯誤」。作者認為這個論點本末倒置,殺人的錯誤是在於瀕臨死亡所引致的巨大傷害,然而當死亡已經不會對患者的利益造成巨大傷害,甚至會促進患者的最大利益,讓患者不用忍受痛苦的臨終過程,此時安樂死就不再是一個錯誤。假如遵循一個道德准則的結果是讓人遭受痛苦時,我們便應該仔細審視一下這個道德准則是否適用。以別人的痛苦作為代價去追求一種道德清白感,是有悖常理的。

《醫學倫理》的內容要點:

我會學到什麼?瞭解醫學倫理探討的問題與案例,並掌握思考醫學倫理的邏輯工具

1. 關於安樂死的道德爭議,患者應有權利選擇死亡來結束痛苦

2. 以人群總壽命年份去分配醫療資源所衍生的爭議

3. 施救准則往往成為資源分配中的特例,因此未能最大化壽命年份

4. 在挑選輔助生殖技術受助人時並非從小孩的最大利益出發,而是為了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5. 醫學倫理的四個推理「工具」

6. 遭受不公平對待的精神病患者

7. 醫療保密的重要性與例外

8. 在貧困國家開展安慰劑實驗道德與否的爭論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