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t Read This Book

Censorship in an Age of Freedom
尼克·科恩

《You Can’t Read This Book》(2012)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人人都能在網上接觸各種資訊,卻未敢直抒胸臆。言論自由真的存在嗎?
由於撰寫本閱點之際,本書仍未有中文譯本,因此本閱點乃根據英文原著編寫而成。

樣本內容

 2. 出於恐懼,人們主動自我審查

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在《抱怨的文化》(Culture of Complaint)中指出,許多學術人士提倡自由,說到種族、性別歧視時大義凜然,但當有異見人士受到死亡恐嚇卻噤若寒蟬,最終令魯西迪、書店老闆等無辜人士受害。

從前,自由主義者會直接批評南非種族隔離等不公義事件;但現在為免得罪別人,他們已轉移關注的重點。例如,儘管非西方國家對基督教徒不友善,西方作者卻不敢加以指責,反倒喜歡批評基督教多於伊斯蘭教。又例如,戰地記者集中報導囚犯在伊拉克戰爭中受到西方國家的惡劣對待,卻不顧會否暴露軍隊行蹤。他們甚至會淡化伊斯蘭主義者的暴行,為人身安全討好伊斯蘭領袖。

他們避免公開事實的全部,那只會助長歪風;人們日漸為求自保而沉默,言論自由自然蕩然無存。

《You Can’t Read This Book》的內容要點:

1. 社會對《魔鬼詩篇》評價兩極,引發新的審查浪潮

2. 出於恐懼,人們主動自我審查

3. 宗教國家營造被迫害的假象

4. 部分國家經濟崛起,反而奪去了人民的言論自由

5. 英國的吹哨人保護法打壓職場異己

6. 英國司法系統過時,境內外都打壓了言論自由

7. 互聯網快速發展,增加了控制和審查資訊的難度

8. 有權力的人想控制互聯網,亦開始令網上噤聲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